10月11日,Babycare中國香港首店落子維多利亞港畔的地標性商場K11 MUSEA。9—10月,Babycare以“25店齊開”的強勁勢頭,將其全球門店總數推升至260家以上。在中國市場,除青海、西藏等少數省份外,其線下業務版圖已實現全覆蓋,頭部品牌效應全面凸顯。

Babycare中國香港首店落子高端商場K11 MUSEA
門店3.0:重構母嬰消費體驗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香港K11 MUSEA籌備超過10年、斥資26億美元,由全球超100位設計師及顧問精心打磨,被譽為“一座可以看海的購物藝術館”,也是香港乃至全球重要的文化零售地標,吸引了眾多國際高端品牌和旗艦店入駐,比如Cartier、Gucci、Yohji Yamamoto等。另據悉,Babycare還將門店開到了世界最大的購物中心迪拜中心等,布局全球頂尖商業項目。

香港K11MUSEA
Babycare中國香港K11 MUSEA 門店采用最新的場景化設計陳列,令人耳目一新。基于前期對香港母嬰市場的深度調研,Babycare精選了覆蓋孕媽至6歲兒童全周期需求的10大品類,包括尿褲、孕產用品、玩具等,主打高顏值、強功能的中高端產品,精準匹配本地消費者的需求。
場景化設計陳列,是幾經迭代后,最新升級的Babycare門店3.0版本。不僅是視覺煥新,更標志著門店從銷售場景向會員服務中樞的轉型。
“形象升級主要目標是讓顧客更好地感受產品,提升品牌價值和門店體驗。”Babycare方介紹,Babycare門店3.0的升級本質是對母嬰消費場景的重新定義。
據悉,Babycare門店3.0形象創新圍繞三個核心維度展開:在陳列層面,通過精選SKU和情景式展示將產品融入真實生活場景,如將喂養用品與家庭用餐場景結合,使消費者能直觀感知產品價值;在空間設計上,采用寬松的動線布局和模塊化分區,既保證核心品類的展示完整性,又為消費者留出充分的體驗空間。這種變化源于對母嬰行業本質的認知——消費者需要的是可信任的體驗,而非簡單的交易場所。

戰略轉型:從規模擴張到精準布局
作為母嬰行業頭部品牌,Babycare的線下布局始于2017年的渠道試水,通過進駐孩子王、愛嬰室等頭部母嬰集合店,幫助品牌快速觸達核心消費者。
2020年,Babycare開出首家獨立品牌門店后,得到了線下市場的積極反饋,2023年6月開出第100家門店;2024年,180多家;2025年,260家。這一穩健的擴張節奏背后,是Babycare對線下布局的嚴謹戰略思考。Babycare曾表示:“我們每開一家店都瞄準3—5年的長期價值,Babycare希望線下門店可以成為品牌活動的‘據點’,帶給母嬰消費者更高質量的體驗。”
也因此,在一二線城市,Babycare的選址聚焦社區型頭部商場,近兩年來也逐步向三四線城市滲透,一大原因在于這些城市也有大量Babycare的消費者。
除了選址的廣度,Babycare的線下門店在空間設計上也有選擇:150㎡的門店面積經過反復驗證,既能滿足Z世代家庭用戶對品質與效率的雙重需求,又能實現坪效最優化。
Babycare產品覆蓋超150個二級類目,但線下門店精選800—1200個SKU,并根據當地消費偏好、動銷數據等不斷迭代調整,這種差異化選品策略既保證了線下店的運營效率,又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這些組合拳成效顯著,助推Babycare成長為行業標桿。據尼爾森數據,2024年2月—2025年2月,Babycare紙尿褲線下BBS(母嬰渠道)市場份額已沖至第一。
即時零售:構建30分鐘母嬰生活圈
Babycare的線下門店承擔著三重價值:作為體驗中心,通過情景式陳列和黑金育兒師服務強化產品認知;作為流量樞紐,將線上數千萬會員導入線下場景;作為品牌陣地,通過主題活動增強用戶粘性。

2024年,Babycare在成都大悅城舉行“第一玩校”主題快閃樂園
在夯實線下體驗的同時,Babycare正通過即時零售網絡拓展服務邊界。公司基于即時零售平臺構建了包含品牌分銷、自營門店及閃電倉在內的全模式即時零售供給網絡。
據悉,Babycare閃電倉業務已在北京、上海及杭州等多個核心城市成功試點,目標是從時間(24小時)及空間(城市及商圈)維度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性需求。
這種布局不僅補充了線下門店的時空限制,更通過數據反哺優化選品策略,形成線上線下良性循環。 未來,Babycare規劃將圍繞兩個維度深化:時間上拓展24小時服務能力,空間上向新興商圈及社區滲透,最終形成覆蓋全域的即時響應網絡。
從全域布局,到沉浸式的3.0門店體驗,再到高效的即時零售閉環,Babycare已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市場領先。它正致力于構建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全新母嬰生態。這條從產品到體驗、從線上到線下的融合之路,正是Babycare為自己,也為行業探索出的未來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