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三井子鎮花生收購企業員工挑選花生 林豐柏/攝
吉林松原,不僅是東北重要的糧食產區,更是雜糧產業的“黃金地帶”。近年來,松原市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花生產業、鮮食玉米產業和葵花產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雜糧產業集群。郵儲銀行松原分行的金融“活水”正悄然滋養著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
花生產業:從“小收購”到“全產業鏈”
扶余市三井子鎮是松原花生產業的核心區域,這里的收購戶們正從傳統的“小打小鬧”邁向全產業鏈布局。聶建英是鎮上有名的“花生女王”,20年前,她蹬著三輪車走村串戶收花生,如今在金融支持下,她建起了全自動化分揀車間,花生仁通過傳送帶精準分級,直供北上廣深的高端商超。
“以前收花生比較零散,現金不夠就給農戶打欠條。”聶建英抓起一把花生搓了搓,果殼在掌心發出清脆的碰撞聲,“現在貸款秒到賬,我敢和農戶簽保底價,收購量逐年上升。”車間墻上貼著“當日收購,當日結款”的標語,隔壁庫房里,十多名工人正將花生裝箱發往全國。夜幕降臨時,聶建英的手機仍在閃爍——那是農戶發來的花生照片,屏幕的光映著她眼角的笑紋:“現在一個電話能調百噸貨,咱也成了產業鏈上的‘關鍵齒輪’。”
鮮食玉米:從“農戶散種”到“訂單農業”
走進吉林省德偉米業的現代化車間,鮮食玉米生產線正高速運轉。這家從冷庫起家的企業,在郵儲銀行持續十年的信貸支持下,已發展成為年產值過億元的省級龍頭企業。“從200萬元到1280萬元,貸款額度增長見證了我們與企業的共同成長。”郵儲銀行前郭縣支行客戶經理齊澤介紹。
德偉米業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與3000余戶農民簽訂訂單種植協議,提供種子、技術并保底收購,帶動戶均年增收1.2萬元。其產品遠銷13個國家,成為吉林農產品“走出去”的標桿。
“企業自20世紀90年代初即定位高端市場,專注于精良原糧的生產,這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德偉米業負責人朱德偉介紹,企業廠區規模從最初的兩棟樓擴大到四棟,廠區面積和設備投入均顯著增加。同時,產品品種也從原先的50多種增長到150多種,涵蓋了鮮食玉米、玉米粉等多個品類。
葵花產業:從“賣原料”到“賣標準”
松原市長嶺縣從事葵花籽產業的郭術卓一年四季都很忙。他所在的這家葵花籽批發企業在2019年與郵儲銀行合作后迎來爆發式增長:年發貨量從5000噸增至1.5萬噸,簽約種植基地從3萬畝擴展至30萬畝,帶動2000余農戶實現畝均增收800元。
他的加工廠里,300萬元“極速貸”化作嶄新的烘干設備,讓當季的葵花籽24小時內完成脫水。“從前貸款要跑斷腿,現在手機銀行點一點,隨時都能用。”他掏出手機展示“云端賬本”:昨天收的50噸葵花籽已變成貨架上的原味瓜子,正通過物流發往江浙滬。
這位“葵花匠人”的創新不止于此:他給農戶發定制種子,按標準分級收購。“金融支持讓我們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郭術卓表示有上百戶農民跟著他轉型種植高端品種,“以前賣原料,現在賣標準——這才是現代農業該有的模樣。”
“郵儲銀行的低息貸款就像及時雨,讓我們敢接大訂單、敢擴種植規模。”郭術卓介紹,通過“訂單農業﹢技術扶持”模式,企業為農戶提供種子、化肥和技術指導,形成“銀行﹢企業﹢農戶”的產業閉環。以葵花產業為例,每畝地較傳統玉米種植增收超30%,農戶年人均收入增加1.2萬元。
金融“活水”滋養
作為吉林省雜糧雜豆主產區之一,雜糧雜豆產業集群被吉林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產業集群之一重點打造。在這片黑土地上,郵儲銀行松原市分行作為服務“三農”的國有大行,積極作為,以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精準解決收糧行業長期面臨的“旺季集中用款、資金周轉緊張”痛點,為雜糧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以“收糧流水貸”為例,這款產品專門針對收糧客戶的資金需求設計,具有“額度動態調整、資金隨借隨還”的特點。企業可根據實際用款需求靈活支取,極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以前每到收糧旺季,資金周轉壓力特別大,現在有了‘收糧流水貸’,再也不用為錢發愁了。”郭術卓感慨。
此外,還有“極速貸”“產業貸”等特色產品,為雜糧產業鏈上的農戶、合作社和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來源:郵儲銀行吉林省分行
編輯: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