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7月22日至27日,遼寧大學法學院“法護英魂”社會實踐團隊參加了2025年大學生“東北抗聯文化公園”三下鄉社會實踐專項活動。實踐團隊成員們和其他來自遼寧、吉林、山東13所高校的15個實踐團隊攜手同行,走進磐石、梅河口、輝南、通化等地。團隊在參觀眾多紀念館中感受抗聯初心,在重走漫漫抗聯路中體悟抗聯精神,在高唱激昂軍歌中凝聚抗聯力量,在傳承紅色基因中賡續抗聯血脈,通過多元創新形式,讓抗聯文化深入青年思想,讓英雄故事點亮青年征程。
圖1:實踐團隊在吉林省磐石市的合影
7月23日,此次“東北抗聯文化公園”專項活動的出征儀式在磐石市抗日斗爭紀念館前順利舉行,團隊全體成員肅立在楊靖宇英雄雕像前,神情肅穆地莊嚴宣誓,立下決心:追隨抗聯將士的足跡,不畏艱難、不懼困苦,在精神的淬煉中完成深刻的洗禮與蛻變。15個實踐團隊成員一同揮舞隊旗,共同踏上出征之路。
圖2:實踐團隊于23日上午在磐石市參加出征儀式
6天時間里,團隊成員分別赴磐石市抗日斗爭紀念館、梅河口革命烈士紀念館、河里抗日游擊根據地、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通化紅色歷史文化紀念館等5處紅色教育基地,緬懷先烈事跡,汲取精神力量。在紀念館里,泛黃的手稿與老式電臺,見證著早期抗聯通訊兵在嚴寒中堅守的不易;一雙縫補7次的布鞋,讓隊員們直觀感受抗聯將士的艱苦卓絕。河里抗日游擊根據地里楊靖宇將軍的印章、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內戰斗場面的場景復原,無不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圖3:實踐團隊成員在參觀磐石市抗日斗爭紀念館
活動中,團隊專程赴靖宇陵園祭拜,敬獻花籃、整理緞帶,在莊嚴肅穆中追思楊靖宇將軍的英雄壯舉。最后,大家結合6天來的實際感受,撰寫《致抗聯將士的一封信》,表達了對先烈的敬仰與傳承之志。
圖4:各實踐團隊的共青團員于靖宇陵園重溫入團誓詞
重走抗聯行軍之路,感受艱苦卓絕歷程
7月23日,團隊成員來到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頂著烈日酷暑與蚊蟲滋擾,團隊徒步穿行4公里的抗聯路,沿途探尋密營遺址、軍事工事與戰士生活遺跡。隊員們踩著被烈日烤得滾燙的碎石路,在嗡嗡蚊群的環繞中,俯身記錄著地窨子的布局、灶臺的遺存。這段浸滿汗水的歷程,不僅讓大家真切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更在親身實踐中磨礪了堅強的意志,淬煉了勇毅的品格。
圖5:各實踐團隊在紅石砬子山區沿棧道探尋抗聯足跡
實地開展社會調研,結合專業針對宣講
7月23日下午,實踐團成員走進知北村開展研學活動。結合團隊成員的專業特長,實踐團針對游客、景區工作人員、商鋪經營者等不同群體,精準發放調研問卷50余份,系統調研大眾對東北抗聯歷史的認知程度,以及對英烈榮譽權保護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情況。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耐心與受訪者深入交流,細致記錄每一份答案與觀點。基于問卷反饋,團隊梳理出大眾在英烈榮譽權保護法律知識方面的認知盲區與薄弱環節,隨即開展針對性普法宣講。通過生動鮮活的案例解析與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實踐團向在場群眾普及相關法律條文,推動法治思維與紅色精神深度融合、同頻共振,助力更多人深刻理解保護英烈的時代意義,明晰相關法律責任與義務。
圖6:實踐團隊成員在發放調查問卷
參與篝火紅歌晚會,傳承抗聯紅色基因
7月24日下午,實踐團隊抵達通化縣興林鎮大荒溝村。在當晚的集體篝火紅歌會上,遼寧大學法學院“法護英魂”社會實踐團成員攜沈陽理工大學“紅途筑夢 青年報國”實踐團成員,共同演唱歌曲《歌唱祖國》,拉開了歌會的序幕。這里緊鄰著的河里抗日游擊根據地,正是被抗聯戰士們親切稱作“老家”的東北抗聯后方基地。火光映紅臉龐,一曲又一曲的歌聲回蕩夜空,愛國之情在心中熊熊燃燒。各實踐團隊現場學唱由楊靖宇將軍親自創作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整場篝火紅歌會在各團隊激揚的合唱歌聲中結束。
圖7:遼寧大學實踐團同沈陽理工大學實踐團合唱《歌唱祖國》
開展抗聯精神研討,分享實踐學習收獲
7月27日,實踐成果分享會在通化師范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鄭宜軒同學代表“法護英魂”實踐團成員,上臺匯報本次實踐活動的心得收獲。他從“體會抗聯精神”“感受抗聯力量”“講好抗聯故事”三個維度展開分享,同時立足法學專業特色,明確了青年法律人在保護英烈榮譽權等方面應當承擔的時代責任。這場分享會不僅讓實踐成果得到充分展示,更在思想碰撞中加深了青年學子對歷史的敬畏、對家國的熱愛,為大家在未來以實際行動挺膺擔當,不斷傳承紅色基因注入了強大動力。
圖8:鄭宜軒同學代表“法護英魂”實踐團隊分享實踐體悟感受
圖9:實踐團隊在實踐成果分享會后的合影
跨越千里,奔赴熱愛。從晨光熹微時踏上征程,到身披晚霞載譽而歸,“法護英魂”實踐團隊成員以腳步丈量歷史,用心靈體悟精神,以行動傳承抗聯精神火種。未來,他們將這份力量融入成長,把個人發展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相聯結,在學習、調研與服務里錘煉自我,于強國復興的征程中,彰顯青年擔當與家國情懷 。